信用风险和宏观经济趋势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当经济增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时,包括贷款和债券在内的债务违约也将增加。随着货币政策从宽泛货币转向宽泛信贷,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强度可能会增加。但是,由于自身业务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或投资时必须关注区域和行业。
截至2017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总额为1238.762亿元,比2016年末增加482.46亿元,增长4.06%。 2017年末,上市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为1.59%,较2016年下降0.1个百分点。截至2017年末,上市银行贷款总额为2499.4亿元,比2016年减少1.16亿元不良贷款加关注贷款的风险贷款总额为3638.56亿元,比2016年增加481.3亿元,增长1.34%。风险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4.68%,比2016年低0.44个百分点。
在不良贷款余额方面,中国农业银行(3.530,0.00,0.00%),中国工商银行(5.200,0.00,0.00%),中国建设银行(6.340,0.00,0.00%),银行中国(3.540,0.00,0.00%)不良贷款占上市银行总数的61.89%。排名前三的不良贷款率银行为江阴银行(5.320,0.00,0.00%)(2.39%),上海浦东发展银行(9.960,0.00,0.00%)(2.14%),杭州银行(7.490, 0.00%,0.00%(%)(1.89%),三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的是常熟银行(6.240,0.00,0.00%)(1.14%),南京银行(6.510,0.00,0.00%)( 0.86%),宁波银行(16.280),0.00,0.00%)(0.82%)。
通过对27家上市银行的年报进行梳理,东北,中西部和环渤海地区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高。在行业分布方面,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和建筑业是不良贷款最严重的领域。
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较低的行业主要分布在电力,热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租赁和商业服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金融,交通,邮电等,从上述行业可以看出,与公用事业有关的行业的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
不良贷款集中在个别行业,表明相关行业的繁荣和业务经营的快速恶化也意味着银行可能会进一步收紧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实际上,银行贷款往往是企业资本链断裂的结果。在最后一根稻草中,相关行业的偿付能力和压力不确定性急剧上升。
建议投资者认真分析相关行业企业的经营和偿债能力,密切关注银行不良处置和信用行为的变化,并考虑对违约银行贷款的发行人申请法律救济。
风险提示:1)部分行业经营状况恶化,企业偿付能力下降,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2)银行可能会收紧相关行业的信贷政策。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况
信用风险和宏观经济趋势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当经济增长面临巨大下行压力时,包括贷款和债券在内的债务违约也将增加。随着货币政策从宽泛货币转向宽泛信贷,金融机构信贷供给的强度可能会增加。但是,由于自身业务风险的控制,在贷款或投资时必须关注区域和行业。
根据上市银行的年报[1],我们编制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业和区域分布信息,供投资者参考。
在经济低迷时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例大幅增加。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季度)规定”显示,2017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2016年末,1512亿元增加至1,705.7亿元。增加12.80%。 2016年和2017年的不良贷款率基本相同,但从2015年底的1.67%,到2017年底,“次要”,“可疑”上升到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