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小盘投资策略:政策持续松绑,掘金细分成长
政策持续松绑,中小盘股风险偏好有望边际提升。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政策在经历了2014-2015的宽松,以及2016-2017年的收紧之后,2018年三季度开始再次迎来宽松周期。八大政策连发,从审核速度、可并购资产和方向、模糊地带监管和创新方案设计、信息披露四大维度对并购重组政策进行松绑。2018年开始并购重组市场在经历了2016-2017年的持续下滑后已有所企稳回暖,政策的持续松绑,将驱动并购重组市场加速回暖。同时,公司法修正,库存股的制度创新,股份回购迎来新高潮,也将给市场带来一定的“兜底效应”。政策持续松绑背景下,市场对中小盘股的风险偏好有望边际提升。此外,2019年科创板的推出有望继续推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类企业的风险偏好,预计初期发行数量和融资额带来的资金分流效应影响不大。
内生下滑叠加商誉减值,中小创业绩预计2018年见底。去杠杆背景下,中小型企业经营压力增加加之风险因素暴露,中小创的业绩增速已提前主板率先出现了下滑,尤其是到2018Q3,中小板和创业板剔除外延和商誉影响后内生增速均已转负。2018年三季度开始,整体经济去杠杆的节奏有所放缓,并且地方政府和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了千亿级别的纾困基金来帮助中小和民营企业渡过流动性危机。在去杠杆趋缓和纾困基金帮助解决流动性危机的驱动下,中小创的内生业绩也有望提前见底企稳。同时,随着并购重组市场的下滑,中小板和创业板外延业绩的贡献比例已降低至5%和10%左右。并且伴随着牛市并购重组后遗症商誉减值风险的爆发,外延并购对中小创的业绩贡献在部分季度已由正转负,2018年仍是商誉减值的高峰年。展望2019年,政策的放松有望加速并购重组回暖趋势,叠加2018年商誉减值风险的集中释放,整体中小创业绩预计2018年见底。
投资机会:看好八大细分方向。我们认为2019年中小盘影响因素中边际变化最大的是政策的放松,尤其是并购重组政策的持续放松,将带来投资者对于中小盘股风险偏好的边际提升。同时叠加中小创业绩在2018年见底企稳,未来货币政策稳健适度宽松,2019年中小盘股将迎来结构性机会。看好八大细分方向:母婴产业(万亿市场线下品牌连锁模式最受益,重点推荐爱婴室(37.000, 0.00, 0.00%)等)、激光行业(光制造时代国产替代,重点推荐锐科激光(137.600, -1.40, -1.01%)等)、自动驾驶产业(电动化之后迎来自动化,受益标的包括中海达(10.230, 0.57, 5.90%)、高新兴(6.760, 0.36,5.62%)等)、运动营养和体重管理(新兴消费,受益标的包括西王食品(6.410, -0.02, -0.31%)等)、不良资产处置(模式创新,重点推荐吉艾科技(8.060, 0.32, 4.13%)等)、体外诊断产业(人口技术和政策驱动,重点推荐基蛋生物(26.570, -0.13, -0.49%)等)、特斯拉产业链(业绩拐点显现,受益标的包括旭升股份(30.420, 0.31, 1.03%)等)、半导体产业(5G时代到来,重点推荐精测电子(50.480, 0.33, 0.66%)等)。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并购重组政策转严、产业政策变化等。
2019年定增并购策略:并购重组将提前于定增市场回暖
政策持续松绑,并购重组有望加速回暖。并购重组和再融资政策在经历了2014-2015的宽松,以及2016-2017年的收紧之后,2018年三季度开始再次迎来宽松周期。八大政策连发,从审核速度、可并购资产和方向、模糊地带监管和创新方案设计、信息披露四大维度对并购重组政策进行松绑。2018年开始并购重组市场在经历了2016-2017年的持续下滑后已有所企稳回暖,政策的持续松绑,将驱动并购重组市场加速回暖。从并购风险来看,牛市并购的后遗症仍在,2018年仍是商誉减值的高峰年,虽然目前并购重组政策持续放松,但对于“高估值、高商誉、高业绩承诺”的“三高”并购监管仍旧严格,在2017-2018年商誉减值风险集中释放后,未来商誉减值风险将大幅下降。从并购重组政策鼓励方向而言,产业并购、大型并购转型、小额快速并购三大方向最受益。
政策、市场和资金受限下,定增市场仍旧低迷。再融资新政+减持新规,供需两端限制定增市场的发展,叠加市场大幅下行、资金持续快速流出,定增市场持续低迷。2018年一年期定增融资规模下滑53.6%,三年期定增在剔除农业银行(3.600, 0.00, 0.00%)1000亿之后同比下滑84.7%。定增市场在减持新规发布之后资金持续大幅流出,目前定增市场仍是供大于求,叠加市场低迷,整体发行困难。定增发行失败的比例已经上升至超七成,成功发行的项目中有四成需要二次追加,有超九成的项目基本按照底价发行,定增市场已是纯粹的买方市场。收益率来看,2018年一年期定增的整体收益率为-15.8%,浮亏比例高达78.6%,目前正经历着至暗时刻。不过从收益率来源来看,2018年定增市场亏损的核心原因在于β收益的大幅负贡献,本身折价率和α收益在2018年持续为正。展望未来,市场低位环境下β收益继续大幅负贡献的概率不大,在折价率和α收益正贡献的背景下,整体定增市场的收益率有望回暖,同样孕育着希望。
投资策略:并购重组二级+定增一级半长线布局。我们认为随着政策的持续松绑,整体并购重组市场有望加速回暖,同时市场对于并购重组的情绪也有望回暖。随着并购重组信息披露的简化以及停牌时间的缩短,未来并购重组二级市场的博弈机会将会更多。政策收紧+并购重组市场下滑+风险暴露,此前市场对于并购重组均是悲观预期。我们认为随着政策再次进入放松周期,并购重组市场有望在政策支持下加速回暖,同时商誉减值风险在2018年集中释放之后将大幅降低,市场对于并购重组相关公司的悲观预期有望修复,关注优质并购重组个股。对于定增市场而言,有限的折价率+延长的锁定期决定了更适合长线资金布局。目前定增市场已是冰点,折价率已达上限、α收益持续为正、市场低位未来β收益大幅负贡献的概率不大,逆向选择来看对于长线资金已是战略性布局时。
风险提示:并购重组政策转严、再融资政策转严等。
2019年新股策略:科创企业融资途径完善是2019年建设重点
IPO受理与审核均保持低流量,预计传统IPO将继续低速发行。(1)2018年至今合计仅新增首发预披露企业121家,结合IPO受理端小增量、待审核企业低存量的特点,我们预计传统IPO渠道的新股发行将在2019年继续保持低速状态,待审核企业库存将保持在250-300家左右的均衡水平。(2)首发审核方面,2018全年发审委共审核首发企业199家,其中过会企业共111家,过会率为55.78%,我们预计发审委在2019年将继续严格把控首发审核的上会节奏,与IPO受理端的低流量供给保持一致。(3)批文方面,2018年至今,证监会共发布IPO批文99家,除去未询价的青岛港,合计募资规模约1327.68亿元,我们预计2019年新股在传统IPO渠道发行数量大约在100家左右,合计募资规模大约在1000亿元左右,加上科创企业发行融资,预计2019年新股合计募资规模大约在1500-1800亿元左右。
2019年传统IPO网下打新收益或将维持在较低水平。2018年至今,证监会共核发IPO批文99家,超八成企业进行网下询价,询价市值门槛为6000万元的新股有68家。从收益端看,目前A、B、C三类投资者打新收益分别为584.85万元、518.86万元、132.01万元,沪市单边打新配置6000万的打新收益率最高,A、B、C三类投资者当前打新收益率分别为3.73%、3.43%、0.90%。我们预计2019年传统IPO将继续低速发行,A、B、C三类账户打新收益约在600万元、500万元、150万元左右。
科创企业融资途径的完善是2019年新股市场的建设重点。(1)制度建设进程:参考CDR、沪伦通,我们预计科创板相关制度文件发布将大致包括证监会对科创板的监管规定、信息披露规则、上交所对科创板上市企业审核规定、交易规则文件、退市管理、以及中证登的登记结算业务细则等重要文件,相应制度建设历时大约在2个月左右。(2)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我们预计科创板将主要面对机构投资者,公募基金可以直接投资相应上市企业,将对个人投资者从资产、投资年限、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设置严格门槛。(3)科创板首批企业范围及规模:我们预计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将以高科技属性企业为主,参照创业板首批28家企业的数量,首批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在20-30家左右,合计募资规模500亿左右。(4)科创板企业审核标准及流程:参考美股和港股IPO,我们认为,科创板首发申请企业在满足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后,将由上交所围绕事先设置的市值、收入等标准对公司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证监会进行最终的核准。(5)首发定价配售:对照美股与港股IPO,我们认为科创板首发企业定价和配售将以自主配售为核心,可能设置券商跟投。我们预计科创板企业询价将采取类似A股定增以及港股IPO的累计投标询价机制,机构投资者对科创板首发企业的定价自主性将得到提升,同时,企业定价标准将更为灵活,首发估值起点将更为合理。参考港股配售,我们认为机构获配新股比例将明显提升,参考工业富联(11.590,0.03, 0.26%),我们认为科创板企业发行将引入战略配售,战略投资者获配股份将存在1年以上的锁定期,网下投资者获配股份可能部分锁定,超额配售选择权或作为后市稳定股价的手段。